新闻资讯
首页新闻资讯

《中国环境报》:无锡打响新一轮太湖治理攻坚战

2022-02-17

部分转载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李莉 锡环宣

  东氿之滨,一场退渔还湖、退渔还湿工程正在进行:贡湖湾庙港至新港的芦苇荡即将完成收割,启动芦苇滩改造;京杭运河新安片区支浜河道正加速完善“水下森林”,促进河道水质提升……冬日暖阳下,新一轮太湖治理正在江苏省无锡市拉开大幕。

  记者从无锡市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了解到,尽管2021年太湖水质藻情明显改善,但太湖治理形势仍然复杂严峻,持续改善水质的难度有增无减。无锡市超前谋划2022年治太重点项目,促进太湖水质持续改善、生态持续恢复。

  立足“早” 探索“减氮控磷”新方法

  在锦园藻水分离站,首个深井灭藻装置展示了它强大的威力。据无锡澳门新葡澳京官网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许新介绍,目前无锡太湖水域共有8座控藻深井,2021年在贡湖湾庙港、梅梁湖十八湾、湖西八方港等地新增了5座。

  “我们要趁冬春‘窗口期’做好设备维护,等到2022年四五月份东南风一吹,蓝藻水华出现时,这些深井就能‘大显神威了’。”许新透露。

  目前,无锡市正抓紧完善太湖治理“十四五”规划,围绕建设世界级生态湖区这一中心、坚守“两个确保”底线,综合采取目标控制、问题倒逼、综合整治、科学监管、政策支持“五项措施”,推动源头治理、应急防控、生态修复、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监测监控等工程加快落地。

  记者了解到,蓝藻生长与总磷浓度呈正相关,全力减少入湖氮磷排放是太湖治理的关键点。除了排查监管涉磷工业企业、开展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常规动作”,无锡各地正在尝试一系列“减氮控磷”的新法子,积极探索治太“无锡模式”。

  在徐悲鸿艺术馆附近的东氿水域,4000平方米的河道清澈见底。宜兴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吴笛表示,这里的水体实现了由“浊水态”向“清水态”转变,总磷浓度降至0.012mgL。

  宜兴市地处太湖上游,是外源输入的“主通道”,而东氿、西氿、团氿是连接上游与太湖的过渡带。“全面推进三氿湿地‘水下森林’建设,相当于让上游的水经过生态过渡带净化后再流入太湖,能进一步提升入湖河道水质。”吴笛介绍。

  着眼“治” 攻坚短板推动水质向好

  潺潺清流在阳光下奔涌跳跃,在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污水处理中心西南侧,站在蜿蜒曲折的亲水栈道上,满眼是绿意盈盈的水生植物。很难想象,风景如此优美的湿地公园竟是一个污水处理厂尾水净化项目。

  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污水处理中心主任丁雪峰告诉记者,西太湖湿地公园不仅能有效提升区域水环境,也将作为太湖生态补水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抓紧“控”的同时,目前无锡治太工作中暴露出的痛点和难点也有不少:受藻泥处置成本偏高影响,部分地方打捞蓝藻动力不足;不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脱氮除磷效果不佳……

  为提高藻泥无害化处理能力,无锡市持续强化“政产学研企”合作,推进饲料、氨基酸、有机肥等藻泥资源化利用。两个月前,随着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的投运,蓝藻可直接“变废为宝”,用于沼气发电,大大降低处置成本。

  在厂区有机质中心,负责人赵伟指着高干厌氧反应器等设备说,根据试验,每立方米蓝藻能产生70立方米沼气,可发电120千瓦时,“等明年污水处理厂满负荷运转起来,每天蓝藻的处置量能达到75吨”。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改善太湖流域水质能发挥重要作用,但存在点多、面广、距离分散的特点。如何有效提升设施运行,避免“建而不用”?据悉,无锡市各涉农地区利用物联网技术,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智慧化监管平台,有效打通了农村污水治理“最后一公里”的监测监控。

XML 地图